在喜慶的元宵佳節,除了吃美味的湯圓、欣賞色彩繽紛、樣式各異的花燈、猜有趣的燈謎,一個必不可少的習俗就是家家戶戶一定要掛紅紅火火的燈籠。那么,元宵節為什么要掛燈籠呢?聽小編給你慢慢道來吧!
據有關史籍記載,關于元宵節掛燈的緣由主要有兩種說法:一是“祭太一神”;一是“燃燈禮佛”。
“祭太一神”的說法與漢武帝有關。太一神是天神中尊貴的神,其地位在五帝之上。漢武帝非常相信神仙,于元鼎五年(公元前112年)在甘泉宮修建了太一祠壇,并在之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晚,張燈結彩、大張旗鼓地祭祀祈禱,以求太一神降福人間。宮廷的這個慣例流傳到民間,便逐漸形成了正月十五掛燈的習俗。
“燃燈禮佛”則開始于東漢明帝永平年間。據《西域記》記載,正月十五,印度僧徒俗眾云集,觀佛舍利放光雨花,認為此時是上元天官賜福的良辰。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,下令正月十五晚在宮廷和寺院燃燈禮佛。這一做法經倡導后流行到民間,便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五掛燈的傳統。
而民間傳說中點燈籠的來歷則與史籍完全不同。傳說中,一只因迷路而降落人間的神鳥意外地被一位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,天帝知道后就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,將人間的人畜、財物通通燒掉。善良的天帝的女兒將此事告訴了人們。一位老人就想出了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三天,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、點響爆竹、燃放煙火的主意,讓天帝誤以為天兵已在人間放了火。人們都得救了。于是,以后就形成了正月這三天掛燈的習俗。
關于元宵節掛燈習俗的來源,比起虛無縹緲、撲朔迷離的神話傳說,還是從宮廷流傳到民間、逐漸形成習俗的說法更可信。
如今,元宵節掛燈籠更多的是表達人們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希冀與期盼,是一種吉祥幸福的象征。